会员  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?
1,660,962 本书已上架      购物流程 | 常见问题 | 联系我们 | 关于我们 | 用户协议

有店 App


当前分类

浏览历史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心理励志 > 个人成长 > 理當幸福的我們,為何不快樂?:從精神科角度,理解「富足一代」的焦慮、不安與失落
理當幸福的我們,為何不快樂?:從精神科角度,理解「富足一代」的焦慮、不安與失落
上一张
下一张
prev next

理當幸福的我們,為何不快樂?:從精神科角度,理解「富足一代」的焦慮、不安與失落

作者: 陳俊欽
出版社: 悅知文化
ISBN: 9786267406786
出版日期: 2024-06-25
商品库存: 点击查询库存
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。
可选择“空运”或“海运”配送,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。
配送时间:空运约8~12个工作天,海运约30个工作天。
(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)
定价:   NT390.00
市场价格: RM59.33
本店售价: RM52.80
购买数量:
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
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
內容簡介

從家庭、職場、同儕到社會角色,
寫給20~40歲青壯世代的超越痛苦之書。
✦杏語心靈診所院長──陳俊欽最新力作✦
✦結合心理、社會、宗教、哲學四個面向,提供人生的解方✦
✦李家雯(海蒂)諮商心理師──專文撰序✦
 
  你是否也曾經聽過這些話:
  「已經過得這麼享受,還有什麼好抱怨的?」
  「有這樣的環境,表現好是應該的。」
  「花那麼多錢讓你去補習,為什麼不認真一點?」
  「都念到研究所畢業了,怎麼不去做更好的工作?」
 
  事實上,當選擇越多,我們被迫放棄的可能性也越多,
  擁有的本身何嘗不是另一種痛苦呢?
 
  在教育普及、科技高度發展之下,卻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學歷眨值、M型化社會、物價飛漲等狀況……「辛勤一代」所累積的財富並沒有讓「富足一代」變得快樂,反而讓更多年輕人深感無力與自卑。
 
  本書將深入剖析現代人的痛苦與煩惱從何而來,包含:
  ✦成為有用之人所需付出的巨大代價
  ✦被富裕階級圍繞,因「相對剝奪感」而覺得更加貧窮
  ✦在豐富資源中長大的孩子,反而缺乏「無條件的愛」
  ✦社交媒體的普及,加深了自我價值的不確定性
 
  為了打破「不快樂的循環」,
  要先鬆綁社會對你「應該獲得幸福」的期待!
 
  任誰都有感到悲傷、偶爾崩潰,或選擇躺平的權利,而人也永遠具備改變的能力,書中提供了可實際應用的方法,並融入診間的案例故事,幫助讀者在時代的困局中安頓內心、與他人建立連結,找到專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。
  
  【設計理念】
  以溫暖的漸層色為底,如同讀完這本書後,能讓人心境變得更開闊。即使遇到不快樂的事,仍可以抬頭看看變幻的天空、美麗的彩霞和群飛的眾鳥,並且用象徵通往幸福的「青鳥」為視覺焦點,翅膀上則纏繞了一小段花語為勇氣的「琉璃苣」,代表儘管現況不完美,我們仍可以勇敢地振翅翱翔。
 
本書特色
 
  ✦獨創「牛─貓─人」狀態三角心法,讓你踏上自我修復的道路。
  ✦收錄給父母的建議,比「給予」更重要的是「支持、信任與欣賞」。
 
同感推薦
 
  李家雯(海蒂)|諮商心理師
  鐘穎|心理學作家、愛智者書窩版主
  彭菊仙|作家
  
  不完美與限制帶來了苦痛與煩惱,也開啟了我們面對它的契機……納入生命中必然之不快樂,那便是我們感受到幸福的關鍵。──李家雯(海蒂)|諮商心理師
 
  為何在不虞匱乏中成長的新世代,卻有越來越高的比例陷入虛無、憂鬱,甚至甘於繭居、躺平?……本書以非批判的角度,從「人類演化歷程」來重新詮釋此現象。面對這樣的問題,很顯然需要迥然不同的生命思維與全新方法。──彭菊仙|作家


作者介紹

作者簡介
 
陳俊欽
 
  精神科專科醫師,杏語心靈診所院長。
 
  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,曾任職於馬偕醫院精神科。面對尋求協助的個案,是名溫柔的傾聽者;對於群眾與個人的各種心靈課題,也是位優秀的引路人。此外,他也經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,在報章雜誌、電視媒體或網路上,分享心理與精神相關的醫學觀點,並對潛藏在社會現況下的心理現象提出獨到的見解。
 
  著有《鬆綁你的完美主義》(悅知文化)《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》《黑羊效應》《焦慮也是病嗎?》等十餘本書籍。


目錄

推薦專序 解密現代人矛盾的幸福─李家雯(海蒂)
推薦語 以全新的角度來詮釋生命的意義─彭菊仙
前言 理當幸福的環境卻出現更多的煩惱?

Chapter 1 痛苦與煩惱從何而來?
痛苦,源自失落、憂鬱、憤怒與貪婪
(人生處處伴隨著「期待落空」/當我們面對生命的起起落落)

煩惱,是由於不安、焦慮、害怕與無力
(權威與秩序的瓦解/有毒資訊瀰漫在生活之中)

理當幸福的一代面臨的人生兩大功課
(「貧乏的痛苦」與「富足的煩惱」並存)

Chapter 2 貧乏的痛苦
物質上的貧乏
(相對剝奪感所帶來的傷痛/難以翻轉的社會階級/人人都被要求過著體面的生活/有機會接觸到富裕階級生活的年輕人/「相對家道中落」的年輕一輩)

安全感的貧乏
(社會變遷之下,家庭功能不容易得到外部支援/富裕家庭裡不自由的孩子/備受父母期待的中產家庭小孩)

價值感的貧乏
(分眾化的時代來臨/多元價值下的困境/價值感逐漸貶值的時代)

Chapter 3 富足的煩惱
選擇性──我每個都好想要
(在這些選擇之下,我們犧牲了什麼?/多元化的社會下,讓選擇變得更為困難)

被投擲性──是誰把我丟在這裡
(在倖存者偏差之下,我們忽略了「人生並不公平」/被迫接受眼前命運的人)

時間性──青春有限而不可逆
(因時間的流逝無法停止,而隨之出現的負面情緒)

存在性──我是什麼樣的人
(看似是勝利組的人們,依然有嚴重的生存焦慮/「我是什麼樣的人」成了大家普遍的煩惱)

脆弱性──會思考的花瓶
(當個體性越強,就越容易陷入過度思考/被愛包圍的孩子,越容易感受到人的脆弱/人生路上那些「永久的失去」)

Chapter 4 超越痛苦與煩惱之道
逆轉原有的思路,減輕焦慮感
(暫時停止慣用的思考模式/同理場域內每個人的處境/養成對「警示性」資訊的質疑)

認識角色與關係的性質
(朋友關係的建立/感情關係的構築/如何面對父母與長輩?/在父母與配偶角色間取得平衡/如何看待同學與同事關係?/如何面對自己的孩子與下一代?)

面對社會亂象時,先安頓好自我
(對未來保持開放,無須自我設限/成為被需要的人/尋找適合自己的戰場/探索生命的意義)

發現與世界的互動關係
(與世界建立連結,保持活躍/培養自己的興趣/從記憶中尋找生命之鑰)

從宗教與靈性中尋求明心見性
(活在當下/諸法空相/大愛無我/從宗教信仰到自我超越)

Chapter 5 面對不同狀態,也能活出自己的樣子
站在未來,療癒過去的自己
(在社會中走向康復之路)

找到專屬你的身心健康
(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不一定適用於你)

從狀態三角,踏上自我修復之路
(被成就束縛的牛/被自我禁錮的貓/被群眾制約的人)

結語 脫離他人眼光的桎梏,破繭而出